
回到西元1976年,英國倫敦由名為「性手槍」(Sex Pistols)的樂團揭開龐克搖滾的序幕,同時也帶起了前所未有的龐克風潮;性手槍的經紀人麥坎.麥克羅倫(Malcolm McLaren)以精英式的反藝術計畫,和時尚設計師,也就是他的老婆薇薇安.威斯特伍(Vivienne Westwood),在倫敦經營一家名為「性」的精品店,他們粉碎了當時的審美觀念,提出「衝突打扮」(confrontion dressing)將舊衣服重新穿上,運用撕裂拉扯的破碎效果,別上許多別針,最後再搭配一頂優雅的黑色紳士帽,如此矛盾與不協調,卻反而讓人感覺創意十足,當然也帶動了倫敦街頭的流行文化。
其實「龐克」一直是街頭流行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環,不僅是倫敦,東京、紐約、台北街頭都有超龐克狂熱分子,因為它豐富地涵蓋了髮型、彩妝和服裝配件,甚至是龐克音樂、龐克思想、龐克文化,都能深植龐克迷的心中。
視覺:
所謂視覺系(Visual),聽說最早是從聖飢魔Ⅱ、X-JAPAN開始,染上誇張顏色的頭髮及造型、與古典音樂結合的重金屬搖滾以及充滿視覺刺激的舞台效果等,都可以在現今的視覺系樂團見到。但其實這種風格據說在歐美地區己經流行許久,當時稱為「華麗搖滾(Glam Rock)」,最具有代表性的有KISS、DAVID BOWIE等等。日本的Visual rock,可以說是受歐美Glam Rock影響頗深。
現在所看到的視覺系大多是以「美型」的裝扮為主,如Malice Mizer、Dir en grey等等,但其實最早的造型並非像現在的樣子,約在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充滿著死亡、恐怖、黑暗的氣息,到後來才開始轉向「美型」的裝扮。
簡單的龐克
女生的話 畫個煙燻妝~龐克有形的T恤或背心加個金屬皮帶牛仔褲或黑色褲子~幾個徽章帆布鞋就ok!
男生勒 龐克有形T恤+牛仔褲+金屬皮帶+帆布鞋!
以上是些簡單的~要在更龐克點的話加上個龐克金屬項鍊.徽章.領帶.黑焦圈或金屬龐克手環.護腕.金屬或焦圈戒指.在衣服或包包上加上迴紋針和金屬釘扣運用大量黑色+紅ㄚ白ㄚ或粉紅色來混搭.一個有形的手錶也是可以帶出點龐克味~
多看龐克店和龐克型人的搭配~
龐克到底是什麼?
龐克被很多種定義所涵蓋,在音樂方面,龐克的興起源自於對搖滾的反動;在穿著打扮上,典型的龐克是頭髮呈刺蝟型或兩側剃光為羅馬戰士頭,染上顯目的色彩,加上叛逆的鼻環及花色大膽的服裝。
龐克服裝演變History
最大特色:扣環、繃帶、扣針、打釘、拉鍊、反車線
傳統用色:紅、黑、白
代表字母:「A」= Anarchy(無政府主義)
七○年代:狂野大膽,每一個元素及配備都相當齊全,蘇格蘭裙也被大量運用。
八○年代:絕對是釘子,「打釘」技術紅極一時,簡單的皮衣加上DIY設計,就有獨一無二的龐克味。
九○年代:龐克正式轉化為流行精神,認真地表現自我才是龐克族的真義,不一定要全副武裝也可成功穿出龐克感覺,如:一條皮帶、一雙鞋子、一個手環或一件背心等。
踏出龐克腳步
靴子幾乎是龐克流行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英國倫敦的龐克族,他們發揮各種創意尋找自己的「型」,但是只有一樣東西在全國都買得到,而且價錢統一,那就是馬汀大夫鞋。後來在美國也為許多年輕樂團喜愛,年輕人受此影響造成另一股風潮,並接觸更深一層的龐克文化。由於現代龐克主張「流行不應受限」,後來其他廠牌推出的拳擊靴、或皮質高筒靴也都很適合搭配短褲、短裙或七分褲。
輕龐克時尚show room
現代年輕人的幸福之一,在於與流行文化的緊密度令人咋舌!只要你願意,幾乎可以隨心所欲地嘗試自己想要的造型。而現在正熱的「輕」龐克Style,不再像以前那麼強悍,反而加入了許多柔美的元素在其中,如蕾絲、綢緞、運動萊卡、碎鑽…等,在炎夏中有消暑的視覺效果。在整體造型上,不妨多一些性感、多一些女性特質,外套可選擇扣環式加上同樣帶光澤感的短裙;或是徽章上衣搭配蘇格蘭短褶裙;再者,試試從大腿側邊開始綁帶的修飾設計也相當具代表性。
男孩龐克! 有型有款!
今年的男孩龐克風,多了一些內斂及雅痞味道。稍微多層次的穿著方式也與龐克造型相互mix,有些英日混血的感覺。「拉鍊」式設計是本季重點,顏色也以卡其、墨綠等大地自然色變化延伸,想要一過龐克造型癮又不想大肆舖張的話,不妨參考以下搭配方式。
〈輕龐克狠角色〉Y世代小天后艾薇兒 跟著她這樣穿…
如果你是艾薇兒,在創下全球近一千五百萬的唱片銷售佳績後,你的下一步是什麼?來自加拿大的搖滾歌手—艾薇兒,將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恰如其分,並在個人風格領域中不斷創新。雖然她不喜歡被稱為「龐克女」,但是她這次所呈現的造型及欲表達的理念,正是即將引起熱潮的「輕龐克」,包括不再是媒體以往大肆著重的中性味道,而是以既柔美又堅強的氣質替代。從艾薇兒最新的MV中可發現:她穿著粉紅色背心,以粉紅心型項鍊取代領帶,穿著粉紅色系四角褲,露出修長美腿,完全反應今年正熱的粉紅風,另外,有許多骷髏頭標誌的一雙長筒襪,也代表著龐克風的特色。大家也許都很好奇,艾薇兒的造型到底由誰一手包辦?答案正是她自己。出道至今,堅持造型不假手他人的艾薇兒表示:在造型方面自己大概是最省的歌手了!但是在Y世代的流行地位中,艾薇兒可是舉足輕重的狠角色呢!
Punk(朋克):
>朋克誕生於七十年代中期,一種源於六十年代車庫搖滾和前朋克搖滾的簡單搖滾樂。朋克樂隊以the Velvet Underground、 the Stooges、New York Dolls等樂隊的簡樸音樂爲藍圖,試圖通過簡單的三和弦還搖滾樂質樸的本性。朋克音樂不太講究音樂技巧,更加傾向于思想解放和反主流的尖銳立場,這種初衷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在英美兩國都得到了積極效仿,最終形成了朋克運動。儘管朋克樂隊大多驚人地相似,作品也過於單調,但許多著名的朋克樂隊都有自己的顯著個性特點,比如the Ramones的泡泡糖流行樂、the Sex Pistols的Face(面容)式的強力和絃、Buzzcocks(嗡嗡雞的)流行感覺、the Clash(衝撞)的雷鬼元素、Wire(電線)的藝術試驗特色等。此後朋克逐漸過渡成後朋克、新浪潮、硬核等風格,在八十年代中期,朋克運動整體陷入低潮。
>Hardcore Punk(硬核朋克):
>硬核朋克誕生于八十年代初,它把朋克搖滾進一步引向極端——更快、更噪、更僵硬的演奏,喊叫式的演唱、邋遢肮髒的錄音效果(有時也包括專輯封套)。硬核最初出現在美國,主要以洛杉磯、紐約爲中心,此後逐漸蔓延開來,先後湧現了Black Flag、Husker Du、Descendents、Meat Puppets、Dead Kennydys、Bad Brains等著名的硬核樂隊。硬核朋克雖然對以後衆多的搖滾風格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但一直沒有主流化,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Proto Punk(前朋克):
>前朋克發生在美國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期,當時的一些樂隊在簡約主義的思緒下,開始嘗試創作粗糙的搖滾樂。當時以the Velvet Underground爲代表的這種樂隊,並非有意識地扮演“重建搖滾樂,還搖滾樂質樸本質,推翻被美化的搖滾樂”這一好鬥的角色,很顯然,他們所做的一切只是出於一種下意識的反應。儘管他們的音樂並未全面帶出日後朋克的影子,但至少他們已開始關注朋克文化的最深層精髓,只是不夠反叛罷了,朋克最終發現並延伸了前朋克含糊的樸素精神,並把徹底的造反精神融入前朋克粗糙的音樂,創造出一種挑戰社會、否定美化搖滾的時代強音,並被無數的青年接受,得以開創朋克王朝。
>New Wave(新浪潮):
>八十年代初,朋克急速膨脹後的泛濫逐漸使它開始落伍,新浪潮運動在這種情況下開始走上歷史舞臺。新浪潮運動中體現出的音樂多樣性,順應了部分對朋克過敏的搖迷的需要,以流行音樂爲根基Power-Pop(強力流行樂)、Synth-Pop(合成器流行樂)、Pop-Reggae(流行鬼樂)的走紅爲新浪潮運動推波助瀾。新浪潮運動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還應歸功於八十年代誕生的MTV,在它的幫助下新浪潮運動在主流社會同樣擁有巨大的市場,並且形成了群雄逐鹿的態勢。一九八二年前後新浪潮運動在重金屬戰車的隆隆車輪下開始消亡,但它爲後來的College Rock(校園搖滾)和九十年代另類搖滾的主流化奠定了基礎,成爲搖滾史上承上啓下的一個重要階段。
>Post Punk(後朋克):
>七十年代末朋克運動開始後,一些樂隊僅僅繼承了朋克桀驁不遜的倔強精神而沒有成爲Sex Pistols 的過剩複製品。這些樂隊在音樂上體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複雜和試驗特色,完全摒棄了朋克粗糙的三和弦,他們的作品充滿藝術性、高精尖的音樂素材和挑戰性,但鑒於他們反主流搖滾、反傳統、反文化的朋克精神,他們被叫做後朋克。Joy Division 和the Cure爲代表的後朋克樂隊不僅進一步提高了音樂元素的份量,使它更加複雜,音樂也開始變得憂鬱冰冷,同時,後朋克樂隊試圖改變傳統的搖滾歌曲的結構和創作主題,體現出徹底反叛精神,後朋克思潮逐漸成爲日後另類搖滾的思想支柱,在不同的搖滾風格中繼續得以延伸。
>Oi!(唉!):
>Oi!其實只是硬核朋克的一個分支,一種完全建立在純粹暴力色彩和噪音、毫無美感而言的地地下的極端風格。最初的這種風格的樂隊絲毫沒有任何激進的政治傾向性和社會責任感,但後來逐漸發展成爲標榜白人至上主義的種族音樂,儘管並不是全部的樂隊都帶有種族主義傾向,但它還是被公認爲一種非常危險的搖滾樂,一種隻屬於地下世界的白人音樂而遭到排擠,最終被搖滾樂所淘汰。
>Synth-Pop(合成器流行樂):
>Synth-Pop最初只是新浪潮運動一種主要的分支風格,當時很多受Roxy Music、David Bowie影響的樂隊(主要是英國樂隊)開始熱衷於使用合成器演奏,當時的初衷只是對於電聲樂器一種有益的補充,但收效甚微。最初的合成器流行樂非常的生澀,彌漫著一種怪誕單薄的味道,這種情況最終被Duran Duran樂隊所改變。Duran Duran巧妙的把合成器流行樂和舞曲嫁接起來,改良後的音樂更加通俗、流行,並很快成爲時尚,爲許多樂隊效仿,Duran Duran也由此一舉成名,成爲合成器流行樂的第一個英雄。1984年,合成器流行樂時代徹底結束,但它的影響一直持續了下來,合成器開始被看做一種重要的演奏方式,並被廣泛運用到多種風格上。
>Power Pop(強力流行樂):
>強力流行樂的最初根源可以追溯到七十年代初期,the Raspberries、Big Star和Badfinger是這種風格的最初定義者。這種融合了the Who、Beatles和Beach Boys的強力流行音樂在七十年代末同朋克一起組成了新浪潮運動的主力軍,並最終被歸入後朋克風格。強力流行樂的作品一般爲三分鐘左右,注重旋律和音樂的爆發力,和朋克有些相似,只是更加注重技術和流行感覺,而且不熱衷於反叛,更加商業化。七十年代末,部分朋克樂隊轉變爲強力流行樂,八十年代強力流行樂開始更多融入各種搖滾風格,與此同時,純粹的強力流行樂開始衰敗。
>No Wave(無浪潮):
>無浪潮是後朋克運動的第一種主要風格,它僅僅出現在當時的紐約,音樂爲無調性、刺耳的噪音試驗音樂。這種風格的樂隊更加注重藝術性而不是音樂本身。過於枯燥和缺乏商業潛質使這種風格從未真正流行,直到八十年代中後期以Sonic Youth爲代表的噪音搖滾的崛起才得以使這種風格再次走上搖滾舞臺。
>Punk Revival(朋克復興):
>九十年代初期,美國朋克迎來了第二個春天。Green Day和the Offspring的Punk Pop(朋克流行樂)開始使朋克進入主流搖滾,或許受到八十年代末硬核轉變爲速度金屬的啓發,朋克復興樂隊的音樂不僅保持了簡潔的音樂線條和飛快的速度,而且音樂愈發沈重起來。另一方面,強力流行樂討好的形象和更加圓滑的音效、講究的編排使聽衆在感受朋克力量的同時同樣可以感受到優美的音樂,這也正是朋克得以復興的法寶。Punk Pop被視爲Post-Grunge(後垃圾樂,即溫和商業化的Grunge)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PUNK大佬-Ramones
縱使美國紐約市傳奇性PUNK-ROCK樂隊RAMONES的樂隊生涯,亦隨著其告別巡迴演出之完滿結束而在96年劃上句號,但在這年間,我們卻感覺到樂隊的音樂精神仿佛仍沒有離開過.聞說歌手JOEY RAMONE正在灌錄他的首張個人大碟;鼓手MARKY RAMONE及其樂隊THE INTRUDERS剛在早前發表了他們的THE ANSWER TO YOUR PROBLEMS專輯.更重要的是,隨著一套RAMONES的ANTHOLOGY式雙CD專輯HEY HO LET'S GO!之面世,一方面是對這對樂隊崩樂先驅做出崇高的致敬意義,同時也好比悄悄地燃起一次RAMONES熱似的.
從74年組成到96年解散,經歷了二十二年的長路遠征,毋庸置疑的RAMONES事實上最歷史悠久,最長壽的PUNK ROCK樂隊,但不要忘記,RAMONES也是最早出現在樂壇上的PUNK ROCK隊伍,在這個雙重意義下,才是他們最難能可貴之處.
姑且無論早年曾有過THE STOOGES或THEWHO這些獲譽爲PROTO PUNK的樂隊存在,但RAMONES才是搖滾式上第一隊開宗明義的PUNK ROCK樂隊;三個CHORD的簡約搖滾曲式,短小精悍的平均不超過兩分鐘的歌曲長度,急激快板的節奏,嘈噪的吉他聲,口號似的歌唱,YOBBISH的態度,簡單的黑白唱片封套設計,只花雕了六千二百美元的唱片製作成本,在他們與76年發表的首張同名專輯裏已標誌著這種PUNK ROCK之藍本. 而他們永遠是皮褸加窄身牛仔褲加冬菇式長髮的打扮,亦儼如成爲樂隊別樹一幟的標記.
RAMONES的出現促使了紐約市的PUNK SCENE的形成,被公認爲紐約崩壇頭號樂隊的他們,那仿佛是繼THE VELVET UNDERGROUD後埋藏在地下音樂圈的另一顆炸彈.早年發迹且活躍於紐約市曼克頓區BOWERY STREET之表演場地CBGB的RAMONES (他們曾是CBGB的駐場樂隊),便在當年聯同TELEVISION,PATTI SMITH GROUP,BLONDIE,THE DEAD BOYS,TALKING HEADS等隊締造了這塊傳奇性紐約崩樂勝地.甚至筆者所收集到的一套攝製與78年的CBGB紀錄片,便更實行以RAMONES的成名作BLITZKRIEG BOP爲標題,可見他們之代表性.然而RAMONES之影響力不獨在於美國本土上,他們的啓蒙性甚至被視爲英國PUNK MOVEMENT之源頭----樂隊在76年7月首次登陸英倫,於倫敦ROUNDHOUSE之演出,正式觸發起英倫PUNK MOVEMENT衍生的歷史性時刻,隨即冒起的SEX PISTOLS,THE CLASH,BUZZCOCKS等樂隊身
上都不難找到源自RAMONES的熏陶.在近期於UNCUT雜誌的訪問中,JOEY RAMONE便不諱言的說:"RAMONES觸發了PUNK的開始,當我出道時我想我們是世上最積極的樂隊,是PUNK MOVEMENT的藍本,是MALCOLM MCLAREN取材的源頭,我猶記得我聽聞達一個說法是SEX POSTOLE表示過:'我們希望做出猶如RAMONES的聲音.'即使JOE STRUMMER也說過THE CLASH是聽著RAMONESDE唱片下學習彈奏音樂的".RAMONES影響著英國PUNK SCENE的爆發,然後英國則令PUNK變成一股一發不可收拾的音樂文化革命.
PUNK ROCK的出現是因爲一種年輕樂隊認爲那些是七十年代的恐龍級/大使級搖滾樂太高不可攀,從而銳意重拾回ROCK 'N' ROLL最原始基本的音樂精神,RAMONES亦是如此.本身熱衷於六十年代搖滾樂的他們,RAMONES的音樂風格其實是改良自早在六十年代初期的ROCK 'N' ROLL根源曲式,只是他們透過粗獷,吵雜,急激而不修飾的手法演奏出來.同時亦帶出了猶如60'S-POP於SURF-POP般的快板節奏,JOEY的主唱曲調往往是以調子流暢押韻見稱,加上他們在歌詞見透過虛無主義的筆觸下所流露出的黑色幽默題材,RAMONES的音樂所予人是絕對愉快的聆聽經驗,亦開啓了所謂PUNK-POP的門戶.樂隊在76年至78年間所發表的四張專輯:RAMONES,LEAVES HOME,ROCKET TO RUSSIA和ROAD TO RUIN,都是他們最典範的作品,像BLITZKRIEG BOP,JUDY IS A PUNK,PINHEAD,SHEENA IS A PUNK
RICKER,ROCKAWAY BEACH,I WANNA BE SEDATED,SUZY IS A HEADBANGER等RAMONES的"國歌",便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到了九十年代,像GREEN DAY,RANCID,THE OFFAPRING等西岸PUNK POP巨星,便顯然是承襲了與仿效著RAMONES的樂風而來.此外,在日本大阪市,有"女版REAMONES"之稱的SHONEN KNIFE;在北京,也有大唱>的新褲子.
來自紐約市皇后區的RAMONES,也由歌手RAMONE(原名JEFFEY HYMAN),吉他手JONNY RAMONE(原名JOHN RCUMMINGS)和鼓手TOMMY ROMONE,低音吉他手DEE DEE RAMONE(原名DOUGLAS COLVIN)作構成的陣容最爲原裝.其實原先他們是一隊只有JOEY,JOHHY和DEE DEE三人的樂隊, 而TOMMY則是其經理人,後來經過執位後才變成這個RAMONES的經典陣容.但像每一隊歷史悠久的樂隊般,RAMONES亦飽嘗成員進進出出的經歷,尤以鼓手的位置最不穩定.在77年的ROCKET TO RUSSIA後,TOMMY便離隊變成樂隊的間歇性唱片監製,鼓手空缺由來自VOIDOIDS的MARKY RAMONE補上;在樂隊於83年發表過第七張大碟SUBTERRNEAN JUNGLE後,MARKY一度退出,鼓手位置便由RICHIE RAMONE取代;但合作了三張專輯後,RICHIE有爲之告辭,雖然空缺曾由BLONDIE的CLEM BURKE取代;但最後還是由MARKY歸隊補上,而低音吉他的DEE DEE亦在89年的BRAIN DRAIN專輯後離隊,並化名爲DEE DEE KING作個人發展(曾出版過一張聲名狼藉的RAP MUSIC唱片),由CJ RAMONE(原名CHRISTOPHER JOHN WARD)取代他的位置,直至最後因JOEY亦有意離隊,樂隊便做出了解散的決定.
在樂壇上屹立了二十多載,縱使RAMONES仍一直把持著鮮明的PUNK ROCK的旗幟,但卻不代表他們是一隊一成不變的樂隊.隊員的替換跟不同的唱片監製合作,仍往往令RAMONES的每張專輯能出現或多或少的不同.MARKY加入後所發表的ROAD TO RUIN不但在音樂質感上有所提升,連歌曲長度也相對地增加,成爲他們首張超過半小時長度的專輯;由PHIL SPECTOR監製的第五張專輯END OF THE CENTURY讓他們重拾回60'S POP的根源,也是他們最富裝飾性的一張唱片;81年PLEASANT DREAMS由英國樂隊10CC成員GRAHAM監製下,令他們的手法傾向重型,唯獨一曲WE WANT THE AIRWAVES卻流露了多少NEW WAVE式傾向.83年的SUBTERRANEAN JUNGLE時的兩位監製RITCHIE CORDELL和GLEN KOKOTKIN是生産P0WER POP的美國獨立唱片品牌BESERKLEY之創辦人,故此也令他們重投PUNK的原始張力;在84年TOO TOUGH TO DIE裏既可看到他們對西岸的HARDCORE SCENE作回想(ENDLESS VACATION),也顯示了一種POST-PUNK的低調趨向(I'M NOT AFRAID OF LIFE),而碟內由EURYTHMICS成員DAVE STEWART監製的HOWING AT THE MOON則是他們向電氣化NEW WAVE曲式作探討之意圖;甚至乎連前衛樂手BILL LASWELL,也曾爲他們在BRIAN DARAIN(89年)是時期爲樂隊監製過I BELIEVE IN MIRACLES這首平平無奇之作.當然,RAMONES所爲人津津樂道的典故還有他們在80年代帶來過ROCK 'N' ROLL HIGH SCHOOL這套B級電影,而他們另一次跟電影扯上關係,便是89年爲STEPHEN KING的電影PET SEMATARY撰寫主題曲.
HEY HO LET'S GO!(名字取自BLITZKRIEG BOP內的一句口號)這張ANTHOLOGY專輯是對ROAMONES二十多年來的音樂歷程做出的總結.八十多頁厚的書冊正記載了樂隊的歷史故事與珍貴照片,而雙CD內所選輯的五十八首作品,那幾乎集齊所有RAMONES的代表作,然而也倒有一些漏網之魚,像欠缺了SUZY IS HEADBANGER和用作炮轟雷根總統的BONZO GOES TO BITBERG,便總有多少美中不足.
有人說過PUNK ROCK樂隊只能是曇花一現,每每總會隨著青春的消逝而終結.但RAMONES在二十年來卻能矢志不渝的堅守著PUNK ROCK的態度,從沒有像主流妥協也沒有變質,他們在樂隊的告別專輯ADIOS AMIGOS裏重玩TOM WAITS的I DON'T WANNA GROW UP,你會發覺是那麽寓意深刻.
Sex Pistols.性手槍.1
雖然被稱作“朋克”的一切是1973年之後興起於美國那些激進青年們忽冷忽熱的心中。但它作爲橫掃四野的運動卻只出現在英國。在1974年的倫敦切西區,有一家專賣50年代服裝的商店名爲“搖起來”。“搖起來”的老闆馬科姆.麥克菜倫是那種典型的不甘寂寞的人,因而當1974年一支名叫“紐約小妞”的美國“朋克”樂隊來到英國且未造成多大影響時,麥克菜倫卻對他們一見鍾情,並在自薦成爲其經紀人之後隨同他們飛去了紐約。在“紐約小妞”於1975年矮夭亡之後,麥克菜倫回到了倫敦,將商店更名爲“性”並專獻各式“朋克”服裝,一時生意火爆之極,他自然又閑不住了,乾脆自己出頭招來一幫“朋克”哥們,組成了後來天下馳名的“性手槍”。他挑出的主唱是約翰.菜頓,原因是這廝經常在“性”商店遛達,常常發出弱智兒一樣的尖叫,並酷愛惹事生非。樂隊人員已經就位,馬科姆.麥克菜倫開始按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塑造它。主唱約翰.菜頓牙齒不甚美觀常被隊友中的吉他手Steve Jones戲稱爲“爛牙”,McLaren遂爲其取名爲Johnny Rotten(約翰尼•羅頓)Rotten意義爲腐朽、爛掉的,McLaren以此來顯示社會本身的病態和既成觀念的腐朽。他的總店名日“Sex”,店裏出售的時裝上曾有過一淫蕩的標語“Sex Pistols”(性手槍)此刻被籍來做隊名。 Strand與the Sex Pistols相比的確未免太不夠刺激。
“性手槍”第一次揚名立萬則是在1975年11月6日的倫敦藝術學校。讓一向寬容大度、見怪不驚的倫敦藝術學校人也吃驚不已的是,“性手槍”根本就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像野獸一樣地咆哮,因爲滿口壞牙而被稱爲“壞牙約翰尼”的菜頓在臺上傲慢而狂妄地咒駡一氣並亂吐唾沫,還胡亂拿起東西在臉上刮來刮去,他甚至沖著觀衆在叫“我恨死你”。該學院的一位交際秘書對此實在難以容忍,在他們“唱”到第5首歌時拉下了電閘。
Malcom McLaren眼力不差秋毫,他找到的正是幾位反叛專家,倒不是爲了回報McLaren投入的財力、物力、精力,the Sex Pistols的幾位成員無需雕琢,本身就是“熱刺猥”型的人物。人類所處的社會永遠都不是一個令大家都完全滿意的社會,每個人心理處於不平衡狀態時都需要報怨、發牢騷。The Sex Pistols對社會的弊病無孔不入,並且,我敢說從始至終,還沒有人能超越the Sex Pistols攻擊這些弊病的那種令人驚訝的技巧。他們咒駡墮胎,咒駡八小時工作制,咒駡人類的互相欺騙,咒駡各種礙手礙腳的條條框框,咒駡憑空而來的壞情緒,甚至不放過對英國人來說最清白的兩個人——女王和自己。要表達諸如此類的激烈情緒,從埃爾維斯•普萊斯利和披頭士那兒是不會受太多啓發的。形式爲內容服務,他們形成了一種極爲嘈雜粗陋的音樂,在此背景上歌者放開嗓門,與其說在唱,不如說是一頓叫駡。你也許懷疑它藝術上的魅力,但你絲毫不懷疑它很適合那種人皆有之的糟糕態度。它貌似粗鄙,卻能助你達到宣泄自己的目的。他們是風暴中的英雄?回答“是”還需要一些勇氣。
這種憤世妒俗爲主導的表演必然煽起人群的惡劣情緒,因此演出與暴力事件牽扯不斷。在the 100俱樂部中的一場演出中一位女孩在瘋狂的玻璃大會戰中雙目失明。演出經常中途被警察驅散。法國的Mont De Marson Punk音樂節懾於他們的壞名聲將其拒之門外。
1976年9月21日,“性手槍”與“衝撞”、“女無常”等樂隊一同在倫敦牛津街的“一百俱樂部”舉行了第一個“朋克”音樂節。一時間,數百“朋克”青年在演唱會之前便堵塞了那條有名的商業街。他們色彩紛呈、爭奇鬥豔的化裝、髮型和全身披挂的破布、內衣、鏈條、刀片、狗項鏈之類飾物讓記者們興奮不已,讓路人目瞪口呆,而他們要的正是利用這種難得的露臉機會激怒社會的效果。而“性手槍”自然以狂吠怒吼博得了他們最多的喝采,但隨後該樂隊也被報界稱爲“有史以來最粗鄙和最無音樂性可言的樂隊”。
當年12月1日,“性手槍”出席了泰晤士電視臺的“今日”對談節目。上節目之前,他們已經在接待室內胡喝了一通。而節目主持人比爾.格倫迪出於一種難以言喻的心理,想讓他們露出點流氓面目來,於是建議他們來點粗的。“壞牙”在催促之下 說了幾句粗話。這已足以引起英倫三島的憤怒浪潮。《每日鏡報》將其稱爲“可惡的、自大的、倡狂的樂隊”;《每日郵報》認爲此事無論有意無意,皆是“給了成千上萬年青人一個庸俗而充滿惡意的號召”,甚至連一向對這類“俗”事一概不屑一顧的《泰晤士報》也發表了一篇專文,質問是誰給了“這麽沒有音樂才能卻狂妄而無政府”樂隊上電視的機會。 許多人要求“性手槍”在電視上露面道歉,而這恰恰給了他們堅持“革命”而與一切社會權威和規矩公開爲敵的機會,他們又一次表示堅決不幹,並進而對那些認爲他們敗壞了大衆音樂形象的人報以輕蔑,還對“何許人”乃至“滾石”之類已經被招安的明星表示蔑視,稱他們已經成了官方精英文化的組成部分,並幸災樂禍地稱:“老傢夥們被我們嚇壞了……他們安於現狀而不想變革,他們已經落伍於現在流行的東西了,而且他們對此心理有數。” “性手槍”繼續以不妥協的態度出現。在12月的巡迴演出中,達比市的官員要求他們先爲自己來上一場之後再公演,樂隊當然予以拒絕,計劃進行19天的演出於是收到了一連串的演出取消單,前後只演了三天。一系列災變不但使巡演計劃流産,還導致了貝司手Glen Matlock離隊。他的繼任者Sid Vicioue(席德•威舍斯)曾是the Sex Pistols最瘋狂的追隨者,雖然此前他是個鼓手,但他作爲the Sex Pistols的貝斯手,後來卻成了最具Punk特徵的代表性人物。
但激發更大風暴的無疑是他們在上電視前後上市的單曲《聯合王國的無政府主義者》,在這首歌中,“壞牙”嚷道: “我是個反基督者 我是個無政府主義者 我不知道什麽是我究竟想要的 但懂得如何去弄來…… 我想去搞破壞” 在此之前,英國最具實力現榮譽的EMI公司本來已經同“性手槍”簽約,而且正是爲了避與“性手槍”同流合污之嫌,該公司還專門發表聲明,稱他們“畢竟是年輕人認同的樂隊,父母們縱然不會容忍,但受它震動一下也會有點益處,唱片業同樣如此,所以本公司不把它放在對立面,它畢竟可以用來打破音樂行業的大蕭條”。然而,《聯合王國無政府主義者》一推出,連該公司的工人也舉行了“野貓罷工”(未經工會批准的罷工),他們拒絕裝該唱片裝進封套。BBC和倫敦的商業台也禁播此歌,許多音像商店拒不進貨。雖然該曲最終進了排行榜前40名,但EMI公司在強大壓力之下也不得不一改初衷,當“性手槍”在倫敦希斯羅國際機場捲入一場被報界稱爲“髒話”大展覽的衝突之後,EMI終於找到藉口宣佈所有《聯合王國的無政府主義者》唱片都已從市場收回,倉庫中的所有存貨會另作他用。該公司進而在又一次發表聲明表示如果繼續支援“性手槍”就“總會有人門外抗議”,演出時也“總會造成騷亂”,從而難以開展“正常工作”爲由,撕毀了與“性手槍”的合同。
1977年3月9日,A&M公司頂著壓力與“性手槍”簽約,但卻引來了批發商和電臺主持人的不滿,連該公司自己的雇員和歌星也強烈反對;於是一個星期之後,“性手槍”又站在該公司的廈門之外,手裏拿著因合同解除而得到的幾萬英鎊的支票。經紀人麥克勞倫哭笑不得地感慨:“我不斷地進出各類辦公室去領取支票,當我老時人們會問我從前告什麽謀生時,我會說‘我進門出門並爲此得錢’”。然而他還是憤憤不平於爲什麽“性手槍”就像“得了某種傳染病而變得不可接觸了”。 5月,好不容易得到給京公司收留的“性手槍”,又毫不安份地推出了《上帝拯救女王》,但此刻正值女王銀婚紀念,該曲不僅沒對攝政體制表示出應有的尊重,反而大唱什麽“上帝拯救女王,她畢竟也仍是凡人”之類,這自然與多數英國人的信條相抵觸,地是該唱片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禁播禁售的局面。維京公司發行人阿爾.克拉克絕望地表示,“禁播是全體一致的,這張唱片的所有出口都已經被堵死,唯一的機會是採取印刷廣告和郵寄策略,但已經有許多郵寄品已被王室支持者們撕成碎片”。而當該曲依然被青年聽衆支援而進入了排行榜時,其名次所到之處皆是一片空白。 “革命”與“反革命”不可避免地交鋒了,英國下議院議員馬庫斯.利普頓在議院提出,如果“‘朋克’將被用於損壞英國的官方制度,那麽它就應當先被摧毀”。而讓“壞牙”心驚肉跳的則是,一個牧師在演出現場沖過來對他大喊,上帝將饒恕任何人,“但不會饒恕‘朋克’搖滾樂手,你們是惡魔的孩子”,“壞牙”甚至在大街上被人用尖刀襲擊,樂隊另一位成員保羅.庫克也遭到毆打。新聞媒介則紛紛添油加醋,《周日鏡報》、《 每日鏡報》與《太陽報》都指責“性手槍”在歌中將女王稱爲“白癡”,事實上歌中所唱的是“法西斯體制曾讓你成爲白癡”。而《每周人物報》則據此稱“朋克”搖滾爲“粗魯、危險和邪惡的”,並稱“朋克”的信條是“暴力、淫穢、色情狂及反叛,它藐視一切權威、藐視王室,沈緬于性自由。” “性手槍”從此被禁止在任何地方作現場演出,其他“朋克”樂隊也遭到誅連,倫敦市議會還專門制定了嚴厲法令。“性手槍”在後來推出的《別留意那東西,性手槍在此》也遭到了同樣禁播令,雖然它在四周之內就爬升到了專輯榜的第一名,但這張純粹強調商業性的唱片也落到了連宣傳廣告也被禁播的命運。
當1978年初“性手槍”開始其頭一回美國巡迴演唱會時,美國駐倫敦使館拒絕給予簽證。好不容易進入美國後,樂隊成員錫德.維舍斯竟然遭到了兩次襲擊,德克薩斯一位反對者稱他們爲“一群彈吉它的老鼠”,並向他們扔來一隻大號酒瓶;《紐約時報》指責傳播媒介在偷與職責上皆有失誤,不該對“性手槍”予以太多報道。果然,美國公衆對“性手槍”也頗爲冷淡,無人喝彩。 從此,“性手槍”開始遂反對者們的心願而一天不如一天。1978年1月,“壞牙”厭倦了一片反對之聲,黯然離去;1978年下半年已成爲樂隊核心的貝司手Sid Vicious的女友Nancy SpunGen被發現死於Vicious的寓所,Vicious受到謀殺指控,在開庭前的保釋期間他因攝入大量毒品而身亡。“性手槍”終於在一片詛咒聲中壽終正寢。“革命”團體又一次蕩然無存,煙消雲散。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革命”姿態在搖滾中的消亡。
這段並不聖潔的傳奇並沒有結束,在它之後的二十多年裏湧現出了數百支類似他們的樂隊,許多非朋克樂隊也紛紛探討和翻唱他們的作品。對於其中夾雜的不少僞朋克樂隊,朋克之父的忠告和語氣十分嚴峻:不要試圖模仿,那樣形同更改一封適時適地有著適宜主人的舊信件的時間、地址、主人一樣拙劣。